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治建设
走在法治的大路上──海安县“五五”普法纪实


(信息时间: 2011-12-31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走在法治的大路上
──海安县“五五”普法纪实
海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徐进
 
在今年五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海安县被中宣部、司法部联合表彰为2006-2010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这是继海安县被评为全国“二五”、“三五”、“四五”普法先进县后,再次获此殊荣。这标志着海安连续20年实现全国普法先进县“四连冠”的骄人目标。
海安何以成为普法依法治理的一面旗帜?
 
一种理念:法治天下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治,关键在法治。改革开放的33年,“法治”是一个贯彻始终的鲜明主题,“法治天下”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
海安法治之路,二十余年风雨兼程,从筚路蓝缕到成绩斐然:“一五”普法摸索前进,“二五”夯实基础,“三五”彰显特色,“四五”提升层次,“五五”创新思维。五个阶段25个年头,一直不间断地推进着的普法依法治理工程,给海安带来了全新的社会氛围和活力。
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5年来,海安普法与时俱进,注重以人为本、普法为民,突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服务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为宗旨,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活动,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普法依法治理新篇章。
 
两大创举:海安现象与“大普法”模式
 
关键词一:海安现象
县长出庭应诉,媒体称为“海安现象”。
2005年,时任县长的章树山带头出庭应诉,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五五”以来,这一制度得到了很好的执行。2007年,时任县长单晓鸣继续坚持出庭应诉,《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纷纷报道,被评为2007年度“江苏依法行政十大新闻”之一。
自2004年以来,206位全县行政一把手出庭应诉率达100%,从出庭、出声、出效果到行政审判维权惠民工程的实施,凸显着法治政府的形象与魅力,体现了对法律和司法的尊重。
关键词二:“大普法”新机制
“五五”普法期间,海安县大思路决策,实施大谋划、大示范;大系统运筹,实现大整合、大参与;大阵地布局,实行大载体、大队伍;大战役推进,营造大声势、大氛围;大平台展示,创造大亮点、大景观……开创了一条“大普法”的新路子。
建立海安普法网,成为苏中第一家法制网站;
设立专家论法、法治文化、农民法制教育等“三大讲坛”;
依托党校、农干校、职工学校,建立了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农村干部等法制宣传教育的“三大培训中心”;
依托海安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中心、网管中心,建立法制宣传教育的“四大平台”;
依托县文化馆、书画院、文工团、德让博物馆,建立法制文艺宣传创作的“四大基地”;
建立公务员、企业职工、青少年、农民等“四大法制教育馆”。
“大普法”新机制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江苏法制报》等都做了深度采访报道。
 
三点给力:统筹城乡、聚焦民生、法治文化
 
给力点一:活跃在城乡的普法队伍
海安县将普法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注重统筹城乡两个大局,在全省最早提出“建设责任政府,打造法治乡镇”的工作命题,全面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全县已命名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84个、市级51个、省级16个。同时,不断加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积极抓好县、镇两级大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巩固完善“诉调、公调、检调”等对接机制,其中“公调对接”做法被公安部推广。建立健全县、镇、村、组、户的“五级调解网络”,调解成功率达98.5%。
万名普法志愿者活跃城乡,成为亮丽的风景。在机关、学校、企业、街道、村头、渔船,处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法律早市”“法律夜市”“送法到渔船”“送法到农家”“小手拉大手”“模拟法庭”等活动,成为群众认可的普法品牌。
海安雅周镇“普法不老松”顾昌明办起了全省第一家“农民家庭法制文化室”,引发了该镇各村建立家庭法治文化室的“连锁”热潮,并由此组建了“家庭法治文化协会”。在其他镇,也产生了大量的典型,普法鸳鸯、法制文艺宣传队、法制文艺小分队相继出现……海安普法形成“燎原”之势, 2007年10月,时任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副司长姜金方来海安调研,对此大加赞赏,称之为“海安效应”。
给力点二:服务民生的法治温情
把握主基调,法制宣传聚焦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热点问题展开,打造民生基础工程。严格监管食品安全、加强水质监控和药物监管、开展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活动、实施“安居工程”等,让百姓吃得安心、喝得放心、买得定心、住得舒心。
围绕主旋律,法制宣传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就业、就学、就医、保障”等难点问题进行,打造民生实事工程。县法律援助中心关注弱势群体,开辟维权绿色通道,援助的交通事故赔偿案入选《江苏省法律援助十大案例》之首。海安县律师参与政府涉法信访,为群众提供法律宣传和咨询,为海安县荣获江苏省信访工作先进县作出了重要贡献。
唱响主题曲,法制宣传聚焦人民群众最期盼的“民主、公开、安全、稳定”等焦点问题实施,打造民生和谐工程。海安县形成了县镇领导干部赴镇到村下访制度、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党代表约见党员人大代表制度联系选民制度、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度等十大畅通民意绿色渠道。全县行政审批事项全部集中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实行办理部门、办理事项、办理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期限、收费依据和标准“六公开”。加强企业职工安全生产法律知识培训,培训人数为全国县级之最,形成“海安经验”。构建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全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
给力点三:法治文化的海安名片
自2004年起至今,海安县法治文化节已连续举办7届,成为海安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知名品牌。在“法治文化节”期间,先后开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万人签名,“普法志愿者”宣誓等系列活动,举办“法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治文化建设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等论坛,编辑出版《“五五”普法干部读本》《亮丽风景线》等百万字的成果资料,开通普法工作者QQ短信平台,建设“法制广场”“法制一条街”,征集、评选出了海安县法治文化节“节徽”和“节歌”……
法治文化春风化雨,法治海安魅力无限。近年来,海安被命名为省平安县,先后获得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法治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连续5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双“百强县”行列。
版权所有: 中共海安市委政法委员会   技术支持: 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