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安县公安局城东派出所主动适应社区警务新形势,不断优化社区警务立体化工作体系建设,倡导民警回归社区、融入群众,着力推进新型社区“四个融合”的多元共治警务模式,拉动了社区警务和基础工作的能级增长。
一、全面整合职能,创新工作融合。一是凝聚多元共治主体。针对居民集中居住地主要由周边各行政村拆迁组成现状,围绕“街道统筹型”社区,重点加强与街道办、社区班子、原村组班子工作联动,推进组织体制建设与公共服务建设同步。建立以街道党委为主体,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直接管理的组织网络,配备专职社区干部及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形成“条块结合”管理模式。由街道党委牵头成立业主委员会,动员业主委员会、学校、企业等社会组织力量参与治理,充分发挥其自治优势。二是创新警务事务融合。依托各警务站(室)与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立非警务警情或求助、咨询、投诉类警情的前端受理、分流、推送、移交等制度,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社区警务与社区党务、政务、事务的有效融合。同时联合街道开通微警务,利用社区电子屏、微信微博等,实现各类信息的及时推送和共享,让居民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智能服务。三是健全工作联动制度。每周定期由街道党委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由各职能部门及业主委员会、学校、企业等参与共治的社会组织汇报近况,就遇到的日常工作中难点以及群众需求等问题进行商讨,制定后续工作方案和计划。
二、夯实社区基础,推进居民融合。一是创新实有人口调查管理。依托社区、村组开展实有人口调查,扎实推进实有人口联管。把门牌编制与户口迁移同步开展,减少人户分离现象。建立图谱化管理模式,弄清每户居住模式,形成房屋方位示意图,建立实有人口索引,实现以房管人。同时将科技创新和传统警务模式有机结合,以“指尖”警务助推社区警务从传统警务向信息化警务升级转型,利用移动警务终端的二维码扫描功能实现信息点对点传输。二是推行居民自主管理模式。结合网格化管理,推行楼道长制度,联合街道选用群众信任、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的居民担任“楼道长”,并在每幢楼梯口公示。组建“红袖标”“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全力营造群防群治、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深入社区,广泛收集民情民意,组织制定新市民公约,全力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小区。三是健全矛盾多元排处机制。建立健全特情、信息员、群众反映等立体化情报排查体系,着重围绕重点人员、原居住地的陈年矛盾及新居民因生活方式和条件改变造成的纠纷等深入开展滚动排查。联合街道党委、镇调解中心在各小区组建由社区统一管理的专职调解员,引入志愿者、“五老”说和队等社会力量开展调解,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提升调解成功率和满意度。
三、着力综合防控,推进警民融合。一是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室服务窗口广泛联系群众的功能,为社区居民送政策、送温暖、送法律、送文化,在警务站设立安全防范体验区,在小区内外建立治安宣传栏,利用警民微信群、QQ群、网上警务室、LED显示屏等多方面拓展服务群众、安防宣传、收集民意渠道,放大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的动员发动能力。积极开展党代表进社区、群众事务党员代理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群众办实事。借助文化站组织播放广场电影的契机,由社区民警登台开展宣传。定期组织开展警民恳谈会,了解群众需求和意见,增强其归属感。二是完善物防技防建设。以各社区民警为主体,组织社区队员、驻村保安,联合小区物业以及“红袖标”“三联”人员开展巡逻防范工作,不断织密人防网络。由政府、街道牵头,建成小区全方位无盲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和巡更系统,着力推进小区技防建设。三是强化打击处理职能。按照“两个就地、三个必到”的总要求,将接处警工作前移至警务区范围内。把居民对社会治安的切身感受作为主导打击整治的风向标,重点关注民生小案件,采取应对性防范措施,组织力量快侦快破。案件侦破后及时回访案件当事人,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优化协调联动,实现警校融合。一是法制宣传进校园。组织法制副校长、社区民警在开学季到辖区各学校、幼儿园上法制安全宣传课,讲解法律知识、安全防范内容,提升师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师生自我防范能力。二是巡逻守护进校园。定期到学校听取校负责人就如何固化警校协作机制,以及共同维护校园秩序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社区民警在校园大型活动、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到辖区各学校、幼儿园开展治安巡逻,落实校园高峰勤务和“护学岗”制度,着力提高师生见警率。三是治安整治进校园。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校园及周边治安动态分析会,通报分析本季度校园及周边案事件情况。同时针对校园周边区域发展趋势,加强与城管、市场监管、文化等部门工作联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综合治理,引导周边配套服务建设,对乱设摊点、黑旅馆、黑网吧、游戏室等隐患,坚决予以取缔。
|